布嵐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東南方,與泰雅族萬大(Plngawan)群同屬一個行政轄境親愛村的村民,也是親愛村最南邊的一個部落,並緊鄰布農族卓社群萬豐村。
       布嵐部落座落在濁水溪上游左岸的台階上,海拔高度約有八、九百公尺左右;日治時期的昭和二年(西元1928年)遷入此地,被日本政府稱為Inago(伊娜谷)社;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又被稱為松林部落;部落族人自稱alang Pulan(漢譯音布嵐。該部落以賽德克族德路固群為主,是由本鄉(仁愛鄉)合作村靜觀部落(布拉瑤、上部落的兩個聚落、下部落及平生部落)遷徙到此地的。
       話說遷入該地的族群皆為原居於今日合作村靜觀大聚落,他們可是具有勢力的賽德克族德路固群;當時為了興建霧社水壩減緩濁水溪上游人口;緩衝北方泰雅族萬大社和南方布農族干卓萬社,為了傳統領域的維護致兵戎相見等因素而遷入的。因此,當政的日本人為分散賽德克族德路固群的力量及水壩的興建和調節泰雅、布農的爭鬥,將部分族人遷居於此地。統治者並以新移的土壤肥沃會產出又大又甜的地瓜、地勢平坦可種植水稻,其顆粒又大又白又香,吃起來香噴噴的白米飯為由成功利誘族人遷徙。
       期初遷入時,亦即第一批族人被安置在現址的南方之山坡上(族人稱之為Qeycing)《如圖1》;第二批族人被安置於現址的西方之平坦的土地上(族人稱之為Tnlangan) 《如圖2》,之後再共同遷到Tnlangan的上方(族人稱之為alang daya) 《如圖3》,期間為了方便就地耕作與孩子就讀親愛國民學校,而有些家族索性離群就地搭建工寮與耕作地為伍,譬如Bling utux處。最後,約民國48年經過代表會的決議,整個部落再遷到現址(日人稱之為Hanabay) 《如圖4》至今。
       轄境有一條知名的河川(濁水溪)穿過,亦是部落孩童夏季戲水、游泳消暑的最佳去處。由於水質不穩定,時而清澈見底時而滾滾濁流,部落族人鮮少使用它來灌溉,更甭說飲用水了。部落的主要水源引自對面第三十八林地的乾淨優質水,維繫全部落族人的生命泉源。日治時期引進香氣獨一無二的糯米種,由於位於山谷裡,日照短溫差大,白天植物急速成長,太陽下山後因溫度快速下降,植物香氣冷凝其中,因此產物特有一股香氣,此特產被尊稱為「伊娜谷香糯米」,故布蘭部落又稱為「香糯米的故鄉」。